发布时间:2025-03-18 02:02:09 文章作者:知网小编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
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 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 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的不端正,也是此次论文抽检发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有7%的专家评语明确提到了“学术态度不端正”或“学风不严谨”。 而从“不合格论文”出现的本质原因而言,都可以归结为作者学术态度的不端正和学风的不严谨。 而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是决定研究和论文质量最根本的因素。 工作量不足,即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没有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工作,而是仓促写成,敷衍了事。 存在抄袭现象,即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直接照搬相关的文献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合格论文”中,有部分论文是被专家直接判定为“完全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即无论是从选题还是研究方法、论文的撰写等方面,都不满足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这些论文无一例外都是由作者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不端正所导致的。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2009年两会前夕爆出的这两起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件,再次将如何构建科研人员群体的学术道德问题拉进了与会代表和委员们的视野。 “在一些评审中,曾不止一次地发现申报人员堂而皇之将自己从未发表的文章装订到已经出版的杂志中,重新伪造一本杂志。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这无异于抢劫。 ” 剽窃、抄袭,在自己的论文中盗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是最常见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